俗话说:“冬至养生,夏至治病。”一个安内,一个攘外。热极而寒生,寒生百病重。在中医养生理论中,夏季阳气盛于外。从夏至开始,阳极阴生,阴气居于内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,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,注意保护阳气,顺应中医“春夏养阳”的特点;另一方面,夏至也是所谓“阴阳争死生分”的时节,俗话说“夏至一阴长”,也就是说,尽管天气炎热,可阴气已开始生长,因此必须结合时令特点调整养生方式以保护阳气。
?
夏至养生,“三避”为先
夏至已至,由此正式进入了盛夏时节。此时温度高,对人体会造成某些负面影响,容易造成损伤。夏至养生应遵循“三避”原则,即避暑、避湿、避寒,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。
1.避暑
高温环境下,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“中暑”,若不及时处理,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,如意识混浊、狂躁不安、昏迷等症状。
避暑应当注意采取的主要措施:
(1)、中午前后不要外出,尤其要避免暴晒。
(2)、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。
(3)、保证汗腺功能正常,不要损伤汗腺。
2.避湿
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,但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,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,还要注意避湿。
避湿的主要方法:
(1)、远离潮湿环境。
(2)、借助饮食利湿(具有去湿作用的食物主要有:鲤鱼、赤小豆、金针菜、莴苣、薏仁米、扁豆、冬瓜等)。
(3)、空调设备除湿。
(4)、药物去湿。
3.避寒
中医认为:夏季为了散热,人的皮肤毛孔开泄,最易感受风寒、风湿及湿热之邪,罹患疾病。
避寒主要包括:
(1)、防腹中寒
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,不贪吃冷饮、冷食;二是睡觉时一定要盖“肚子”;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,民间所说,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”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(2)、防躯体寒,防止躯体受寒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。
(3)、防头、脚之寒,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,冲脚,易导致各种疾病。
4.养生艾灸
中医认为:夏季为了散热,人的皮肤毛孔开泄,最易感受风寒、风湿及湿热之邪,罹患疾病。
避寒主要包括:夏天环境热,人体内热,可以借助特定的穴位、温热的药物进行艾灸。艾草本身就有温通、活血化瘀的作用,燃烧后,可以使热气内注,把深伏在人体内部的寒邪祛除体外,使人体阳气充沛。
口袋灸贴敷中脘穴
夏至节气推荐艾灸穴位
2019三伏天时间表
伏前:5月05日??7月16日
初伏:7月17日??7月26日
中伏:7月27日??8月16日
末伏:8月16日??8月25日
伏后:8月26日??9月02日